现在,随便哪个大楼如果合理调适,提升管理水平,实现10%的节能目标并不难。相反,很多项目换完设备并未取得理想效果,与投资回报不成比例。真正需要换设备的节能改造仅限于特殊类型建筑。
节能改造,是当前暖通空调业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环节。但多年来,这一被业内所看好的朝阳产业正慢慢面临“信任危机”。一些项目改造花费巨大,却难以达到业主预期效果,甚至会以失败告终。
雷声大,雨点小。本应值得提倡的节能举措,为何在业界却放不出“好声音”?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暖通空调学会副理事长龙惟定称,目前我国节能服务(改造)公司(简称“节能服务公司”)主要有几个来源:
第一类是空调设备制造厂商派生的分支。这些企业倾向于换主机设备,常常将节能改造归类于营销并带有任务。现今选择它们的业主较多,因为对方名气大,也更有实力。
第二类多为自控企业。这类企业做节能改造相对客观,它们不强求换主机设备,而是依靠自己拥有的核心软件系统,甚至仅仅通过对自控系统或管理模式进行修正,就能达到节能效果,更为经济、有效。
第三类为一些国内小型企业特别是变频器销售企业。这些企业因常带有销售任务,因此节能改造就是一招——加装变频设备。它们由于无法对整个系统加以调适,因此原先就没有达到平衡的系统常常会在加装设备后进一步失调。另有部分热回收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同样具有较大风险。这些企业主张对主机设备进行“手术”,但主机厂商会以此为由拒绝质保,最终使业主蒙损。
“多年前,北京国际饭店就曾接受过这种改造。主机在那年夏季几乎无法正常启动,险些酿成大错。”龙惟定举了实例。
此外,部分企业通过为设备注入添加剂实现节能,原理是将机组油膜打破以提高能效。这种方式对老旧机器效果或许较好,但新机器本身油膜并不多,效果难以预测。且这些添加剂均由国外进口,类似于可口可乐,其配方无法知晓,因此,国内企业无法掌握其核心原理和技术。
一个尴尬的现实是,节能服务公司如今正面临着“越正规,越赔本”的境地。龙惟定举例说,以节电1万度、每度电1元计算,节约资金仅仅在万元上下。而如果在节能改造的合同中增加换设备一项,合同额就能轻松达到百万元级别。因此,很多节能服务公司做下来七八个大型工程,最后仅有一两千万甚至千八百万元的营业额,对许多大型以及跨国企业便难以构成兴趣。
“西门子就曾几乎关停此业务,后因高层认知到节能为未来方向,得以最终保留。”龙惟定说,“不过,现状最终促使许多节能服务公司鼓励业主换设备以增加合同额——这显然要比搞合同能源管理来钱容易得多。”
不过,“节能改造=换设备”的思路在中国恰恰行不通。龙惟定说,很多项目问题并非需要重置设备,而在于系统调适以及后期管理环节。“现在,随便哪个大楼如果能合理调适,提升管理水平,实现10%的节能目标并不难。相反,很多项目换完设备并未取得理想效果,与投资回报不成比例。真正需要换设备的节能改造仅限于特殊类型建筑,比如医院和电子工厂等24小时连续运行且无明显的高峰和低谷。”他说。
龙惟定认为,市场应当鼓励承包节能量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而不仅仅是设备租赁模式。比较而言,前者对承包方来说担当和风险更大,但实际节能效果更好。
在节能改造市场,美国有着更为成熟的经验和科学的管理模式。据龙惟定介绍,这首先源于美国对于节能服务公司采取了严格的分级标准:
第一类企业主做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它们是拥有强大的各方面的技术力量,包括自控、机电、建筑专业以及融资等渠道建设方面的综合性企业,在全美仅有几家。
第二类企业具有电力管理方面资质,能进行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由于电力管理专业技术性较强,其管理规范极为严格。
第三类为专业性分包公司,在节能改造中进行变频、自控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而目前,我国由发改委认证注册的节能服务公司有数百家。由于无明确分级标准,实际项目操作中会出现小公司“蛇吞象”的情况。虽然我国在大力扶持节能市场,并给予金融政策倾斜,但目前市场不规范、不透明、鱼龙混杂的现状难以忽视。龙惟定认为,节能市场“差的不是钱,是规则”,因为真正的商业模式尚未建立,“从最基本的资金方面考虑,节能市场融资渠道有很多,更是热钱最青睐的正规的投资渠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