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不能为空!

按住Ctrl+D,即可添加“yh86银河国际”
官网到您的浏览器中。谢谢收藏!

确定
新闻中心News

联系我们Contact us

8610-82399545

E-mail : techcon@thtf.com.cn

中国建筑节能之路需走出自己的模式

时间 :2014-02-12   作者 :admin        关键词 :

    针对近10年来国内建筑节能的研究表示,未来在国内建筑运行用能上限10亿吨标准煤的总量控制下,国内建筑节能不能与“国际接轨”,即所谓的追求高舒适度,而应“在目前用能水平条件下通过技术创新来全面提高建筑的服务水平”。

 


    地产大佬潘石屹曾在微博中提出:为什么我国要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去制定自己的标准呢?像水、空气、食品卫生、绿色建筑的标准,国际卫生组织、欧盟、美国都有,能不能拿来就用呢?
  
    清华大学教授朱颖心就其中的绿色建筑标准“拿来主义”反驳道:“要知道,西方很多昂贵的‘零能耗’住宅,实际能耗比中国普通住宅还要高很多,而且占地面积大,难道中国也要走这样的道路?”

    的确,无论从人均运行能耗,还是从单位建筑面积运行能耗来比较,中国都比发达国家要低得多。“这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在2013年年底举办的第十届中外绿色人居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结合10年来对国内建筑节能的研究表示,未来在国内建筑运行用能上限10亿吨标准煤的总量控制下,国内建筑节能不能与“国际接轨”,即所谓的追求高舒适度,而应“在目前用能水平条件下通过技术创新来全面提高建筑的服务水平”。 


    设置用能“天花板”

    从国家能源总体规划出发,建筑节能应实行“顶层设计,总量控制”,这是江亿一直呼吁的理念。按照我国安全和科学的发展能源规划,在进口量不超过30%以保证能源安全的条件下,未来用能上限为43亿吨标准煤,分配到建筑运行用能上限则是10亿吨标准煤。

    根据江亿对商业建筑、住宅建筑、农村建筑不同分类的用能规划,未来商业建筑(除采暖外)的用能强度每年每平方米不能超过20吨标准煤,即每年每平方米70度电。

    据统计,商业建筑根据不同分类,每平方米每年的耗电量办公建筑一般在30~50度,学校是20~180度,酒店是70~200度,商场则是100~300度,另外交通枢纽是100~300度。

    “怎样实现平均70度电目标是一个难题。”江亿表示,少数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可以用能高一点,但大多数办公建筑每年每平方米得控制在60度电,学校建筑也要控制在40度电以内。“然而2000年前建造的大楼基本上能够满足上述要求,随着未来建设规模、档次、标准越来越高,目前国内已出现大量与美国用能水平接近的商业建筑,如果各种条件、标准、参数都与美国建筑一样的话,其能耗必然与美国建筑接近或更高。”

    坚持绿色使用模式

    但也不是没有办法,目前有两种路径可走,一是“与国际接轨”,即高标准、高舒适,然后通过太阳能和高技术实现“零能耗”,这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节能途径。

    通俗来讲,就是先定出标准,比如温度、照度范围,在此标准下,通过各种新技术去努力降低能耗。“就是把降低能耗作为优化目标,把舒适度标准作为约束条件,其结果就是约束性条件能够达到,但降低能耗消耗目标则不能够保证。”江亿评价。

    在考察了多个零能耗项目之后,江亿觉得上述路径在国内并不可取,比如宁波零能耗建筑,建筑面积只占1500平方米,“但恨不得占用周围5000平方米的土地来安装太阳能光伏、热水系统,还要用很多地下管道来蓄能,这肯定不是未来城市的解决方案”。

    另外一种路径则是继承传统,坚持绿色使用模式,在目前用能水平条件下通过技术创新来全面提高建筑的服务水平。

    “这就是‘十八大’中强调的总量控制概念。”江亿进一步解释,先限定用能上限,不许超过约束条件,然后是通过目标函数来解决怎样改善舒适性、改善室内服务条件。“这也是未来的生态文明之路。”

    主动优先 被动可调

    其实,总量控制概念下的节能与环境品质提升并不矛盾,最重要的是发挥使用者的主动调节作用。

    而发挥使用者主动的调节作用在江亿看来也是国内商业建筑能耗低于发达国家的根本原因之一,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最大的区别就是民用建筑为使用者服务,由使用者根据其意愿进行调节。

    这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使江亿10年来反复思考的问题——“集中还是分散,怎样为了维持室内空气质量而通风”有了着力点。

    “不能完全依靠机械系统,而忽视室内人员的作用。”江亿总结,建筑要改善密封性,但可开窗进行足够自然通风;机械系统应该尽可能分散,可独立调节,尽可能不用集中式;在运行中要发挥室内人员的调控作用,不可完全靠自动化。“建筑、机械系统、使用者三者共同构成建筑状态,而不仅仅是建筑与机械系统二者决定建筑状态。”

 

时间:2014-2-7    来源:能源世界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