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未必“绿色”,这令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蒙阴。不过,智能化的引入又让人看到了出路。 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曾指出,以智能化推进绿色建筑、节约能源、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减少污染,是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方向和目的,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
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大发展,一时间,各种模式的智能化建筑纷纷登台,其中不乏用一些很炫的技术来标榜。
好钢用在刀刃上。“目前多数智能化技术追求的是细枝末节,比如所谓的室内灯光控制,家电联网后的智能控制,这是必要的,但并不是智能化的核心。”北京博地澜屋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设计总监刘飞告诉记者,针对绿色建筑,智能化发展的核心目标一是参与室内环境控制,打造室内健康舒适微环境;二是对能源进行管理。
多位绿色建筑产业链的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智能化技术最终应推动绿色建筑实现从能耗监测到能效管理的目标。
植入智能化基因
建筑能耗尤其是公共建筑能耗一直备受业界关注,由此也产生了与能源管理相关的各种控制系统。比较传统的就是楼宇控制系统,对建筑的机电设备进行监控和管理。这些都属于建筑自控系统,且是各个子系统单独发展。
然而,绿色建筑相较普通建筑而言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系统,不但对照明、空调等系统的能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还会用到太阳能、热泵等可再生能源系统。
对此,有专家指出,节能设备和产品的叠加未必带来建筑能耗的降低和能效的提高,各个系统之间需要相互匹配、协调运作。因此也就需要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代替传统人工的方法,帮助人们实时掌握和判断建筑的能耗。
业界一位从事建筑智能化业务的大型公司负责人预测,未来智能楼宇的发展有两大趋势,集成与融合。以集成为例,即多个子系统在单独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实现在同一平台上的集成。例如,可以使用电子设备的智能网络来检测和控制电子照明系统,控制程序可以根据数据自动产生某些参数去调节空调。与此同时,暖通、空调、照明等也可以被集成到一个平台,从而提高操作效率和便利性。
“物联网、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这种平台成为可能,网络系统使得建筑物真正实现智能化。”刘飞表示。
好钢用在刀刃上
作为住建部绿色建筑评标专家,刘飞告诉记者,国内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智能化主要是在“运营管理”这个章节中,不过只是要求将这些系统设计进去,谈及真正落实,则要等到运营的时候才能体现。也就是说,设计也仅是提出设计思路、设计概念,真正要深化也是那些自控公司、智能化公司来做。
另外,在绿色建筑设计阶段提出智能化并不是难事,尤其是当前IT技术如此发达。关键是智能化系统如何设置更合理,尤其是当前智能化建筑仍处在初级阶段,包括物联网也仅是概念,并没有成规模地应用。
“尝试阶段需要扎扎实实地去做。”刘飞表示,从绿色建筑出发,智能化技术一方面要控制室内环境这种微气候,包括舒适度、空气质量、健康程度等,很多智能化的功能应参与这方面的控制;另外就是能源管理,现在政府也在强制大型公共建筑建立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其实建筑能源管理系统是建筑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筑管理系统又是智能化的最核心部分。
据记者了解,《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8月1日起已开始实施,办法要求从今年起北京市对节能空间较大的、3000平方米以上(含),且公共建筑面积占该单体建筑总面积50%以上(含)的民用建筑纳入能耗限额管理范围。
据悉,北京市住建委已全面展开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基础信息采集工作,12月份将进行公示。
从能耗监测到能效管理
不过,无论是强制建立“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的公共建筑,还是目前已获得标识的绿色建筑,节能效果并不理想。
近日,在第十三届能源基金会建筑项目交流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江亿表示,“近十年一大批节能示范建筑,实际运行能耗都高于同功能的一般建筑”,在业界引起很大反响。
交流会上,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杨榕在肯定了我国现在建筑节能管理制度的同时,也坦陈应看到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建筑能耗的统计、监管没有到位。
智能化对建筑能耗实时监测至关重要。同济大学教授程大章提出要从能耗监测到能效管理,即建筑能效管理系统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能耗、水耗、功耗等技术手段全面掌握建筑设施的运行状态,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设备参数,根据数据积累的统计值来改进运行。
最早的楼宇自动化技术叫BAS(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之后推进了BMS(智能建筑自动化管理系统),也有很多人叫做IBMS的,更加有集成的意思。程大章则叫做BEMS技术,即只有energy(能源),没有效率。“实际上应该是有能耗监测系统,同时加上管理系统。”通过能源管理与控制状态的结合,才能得到一个有效的能效管理。
业内专家还表示实时监测的数据可以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建筑节能一定要用数据说话,借助统计数据可以定出不同区域建筑的标杆能耗值,以此来作为惩罚和奖励的基准。比如,同一个地区,同样是2万平方米的玻璃幕墙写字楼,假如做得好的能耗每平方米是150千瓦时,以此作为标准,超过的就要受到惩罚,交碳税,做得好的应该奖励。“以后的一系列法规、政策都可以以实时监测的数据为标准来制订。”
来源:中研网 时间:20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