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节能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全体的共识,对此国家也已经制定了大量的相关的政府和规定,并不断的深化和完成政策环境,以支持节能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的发展。这无疑表明我国节能市场潜力巨大,对合同能源管理这种新型的节能产业模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合同能源管理行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数据显示,2003-2014年间,尽管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所占比重在下降,天然气以及新型能源所占比重在上升,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天然气及新型能源所占比重仍处在较低的水平。以天然气为例,2010年,有16个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的比例占到50%以上,而我国2014年天然气的比重仅为5.7%,能源结构仍以原油和原煤为主。
此外,矿产资源的日益枯竭,国内、国际的能源价格都在迅速上涨,较低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大增加了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成本,而国内能源利用技术、能源产品和能源管理与使用模式的落后也大大增加了中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的能耗水平相比相差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因此,节能降耗是中国现阶段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也说明了国内节能服务产业、能源管理技术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过去10年,我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规模年复合增速近60%,预计未来三年将保持16%-25%的年均增速。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超过30%的节能项目都是通过EMC模式建造与营运的,而目前在国内,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才刚刚起步,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积极推广。预计到2021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行业投资规模将达到2049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4%。
此外,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2015年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超过3000亿元,其中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产值超过1500亿元。据此估算,2021年中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产值将达3093亿元,行业前景十分广阔。
虽然近年来我国节能服务业和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产业本身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产业协同效应差。当前我国节能服务业集聚区域内相关产业规划普遍滞后,产业聚而不合,影响了节能服务要素资源的科学配置,使产业聚集效应难以显现,客观上制约了合同能源管理的业务发展和公司壮大。
其次,优惠政策执行力度不够。造成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现有的财政、税收政策宣传不够,很多公司并不清楚优惠政策的存在和具体内容;二是申报涉及知识面广、程序复杂,专业申报人才匮乏;三是项目节能效果可测性差,难以达到补贴标准。
第三,用能单位节能意愿不强。长期以来我国对工业用能实施价格倾斜,加上主要用能行业多属于周期性行业,企业效益受行业周期的影响远大于能源成本影响,另外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度实际上也大打折扣,用能企业节能意识普遍不强,市场需求并未彻底释放。
第四,节能效益难以科学评估。合同能源管理产业涉及到的节能技术种类多、范围广,很难形成单独标准,节能公司和用能单位容易产生纠纷,导致拖延、克扣甚至拒绝回款等现象时有发生。
最后,节能服务公司多属于中小企业,融资难。我国节能服务业发展时间短,大多数公司尚处于发展初期,存在注册资本较小、财务制度不规范等问题,在银行贷款审核过程中信用评级较低。另外,节能服务公司虽拥有技术,但普遍缺少土地、厂房等接受程度高的抵押品,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文章源自节能环保网)